全国咨询热线:400-6768-691
>

暴雨频现,城市内涝何解?「管网三超」问题亟待系统治理

发布时间:2025-09-11 08:56:40 人气:

97日,央视新闻观察栏目对近期全国各地的内涝积水问题展开详细报道。夏季频繁强降雨让不少城市面临如何应对积水、内涝等次生灾害的严峻考验。

水利领域专家指出,每年汛期都有几十个城市出现内涝现象,主要原因包括:对自然空间的保护不够,有些河湖水系被侵占;排涝通道不通畅,城市建设过程中占用了部分排涝通道。

 图片1.png

此外,城市建成区平均硬化率过高和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过低,造成雨水无处可去。再加上今年夏天雨强度高、雨量大,多地累计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,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空前压力。

水利领域专家认为积水与内涝是不同的概念。积水一般指本地降雨超出管网排放能力,地表出现水的积存,深浅不一。只有当积水达到一定深度并产生影响时,才形成内涝。

图片5.png

按照我国《室外排水设计标准》,满足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最大允许退水时间时,不应视作内涝。具体标准包括: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、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。

 图片2.png

雨停后地面积水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,中心城区为13小时,非中心城区为1.54小时,在这个时间内排掉的积水也不算内涝。

上海市政排水领域专家表示,上海的标准是100年一遇(24小时275毫米的降雨量),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,退水时间不超过1小时,都不算内涝,因为城市还能够安全运行。

 图片3.png

管网三超问题:城市排水的隐形杀手

当前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普遍面临管网三超问题,即超杂物、超流量、超沉泥,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排水管网的运行效率。

超杂物指管道内垃圾、杂物堆积,导致过水断面减小,排水能力下降;超流量是实际来水量超过管网设计输送能力;超沉泥则是管道底部沉积物过多,减少管道有效容积,增加运行阻力。

这些问题的存在,使得本就不堪重负的城市排水系统在极端降雨面前更加脆弱。

 图片4.png

面对日益严峻的内涝挑战,各地正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。

当外部河道水位高于城市内部水位时,会发生倒灌现象,导致河水通过排水管道反向涌入城市。这种情况在汛期非常普遍,也是许多沿海、沿河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菲源管中型内置防倒灌器通过单向导流设计,允许城内积水向外排出,但阻止外部水体倒灌。它就像是排水管道的止逆阀,确保了水流只能单向流动。

安装防倒灌器后,能够有效避免外高内低情况下的倒灌风险,特别是在潮汐影响的沿海城市和河道水位暴涨的沿河城市,效果尤为显著。上海市在黄浦江沿线排水口安装防倒灌器后,在台风期间成功避免了江水倒灌导致的城区积水问题。

图片6.png 

传统重力流排水系统在地势低洼区域效果有限,因为水流无法自行克服高程差。一体化提升泵站通过动力提升方式,能够快速将水位抬高,加速雨水排放。

特别适用于:地下空间(地铁、地下商场)、下穿立交、排水系统末端等低洼地带,以及现有排水能力不足需要增强的区域。

一体化提升泵站具有占地面积小、安装快捷、智能控制等优点。与传统混凝土泵站相比,可节省约50%的建设时间和30%的运营成本。

北京市在多个下凹式立交桥区安装一体化提升泵站后,积水消退时间从原来的5-6小时缩短至1-2小时,极大减少了交通中断时间。

图片7.png 

我国许多老城区仍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,平时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,雨天则混合水溢流进入水体,造成污染。智能分流井通过实时感知水质水量,自动识别雨水和污水,实现精准分流。

智能分流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溢流污染,同时提高雨水排放效率。它通过内置的水质监测装置和流量计,结合智能算法,判断何时该截流、何时该分流。

厦门市在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中,采用智能分流井技术后,雨天溢流污染事件减少了70%以上,同时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更加平稳,能耗显著降低。

图片8.png 

随着各地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我国的海绵城市已从早期以雨水花园、生物滞留池、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措施为主的小海绵,正在向更具韧性的大海绵体系发展。

大海绵体系将城市河湖、排水管网等系统整合在一起,形成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架构。它不仅仅关注源头减排,还注重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,通过蓄、滞、渗、净、用、排等多种技术手段,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。

一体化HMPP泵站
一体化PE泵站
一体化供水泵站

在线留言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400-6768-691

公众号
返回顶部